民間歌謠是勞動人民的口頭詩歌,寶雞群眾也稱歌謠為“口譜”“口婆”。西周時,官方設置采詩官,采詩官搖著鈴鐺到民間去采詩,將采集到的民間歌謠匯集給樂官,經整理形成書籍,流傳后世,《詩經》中的諸多篇章就是這樣形成的。寶雞是周文化發(fā)祥地,也是詩經文化之鄉(xiāng),有著豐富的民間歌謠,這些歌謠兼具教育、娛樂、審美的作用,傳頌著禮讓、敬賢、行孝、誠信、尚勤等文明禮儀。
歷史歌夸周禮
張家旗
唱周公、贊關羽、說孟良,憐比干、哀三良、嘆孔明,古人的事兒咱來唱一唱。
夜夜夢周公,國泰民安寧,
路途無拾遺,深夜不閉戶,
童叟有禮貌,男女互尊重,
周公德望昊,四方傳美名。
——岐山歌謠《夢周公》
這是一首流傳于岐山縣周公廟一帶的歌謠《夢周公》。歌謠是最能反映人民群眾勞動和日常生活的口頭文學作品,它既不矯揉造作,也不故作高雅;同時,歌謠又富含著真摯的感情和朗朗上口的韻律美,是民間文學的珍寶。在西府大地,周禮文化就承載在一首首歌謠中,被人民群眾口口相傳,世代傳承。
小時唱兒歌、田里唱勞動歌、青春年華唱情歌、舉行儀式唱儀式歌……從古至今,西府群眾的生活中處處充滿歌聲。雖然文化程度不一,村情村貌不同,但大家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對丑陋陰暗的厭惡是相同的。鳳凰鳴于岐山,周禮出自岐山。有了周禮后,人們發(fā)現,良好的品德就如浩瀚的星空一般美好和不容褻瀆。
按照周禮的要求去生活,不僅是貴族的義務,更是國家昌盛、社會安穩(wěn)的基礎,每一個渴望美好生活的人都想將周禮傳承下去,可是石鼓實在太重,
青銅實在太貴,竹筒實在太少。聰明的西府人準確抓住了周禮的核心,將周禮的內容釋成簡單易懂的大白話,唱給親戚朋友和子孫后代。于是我們可以在《十不得》里聽到“缺德事兒干不得,傷情臟話說不得”這樣的警示;可以在《夢周公》里聽到“童叟有禮貌,男女互尊重”這樣的期盼;可以在《岐山出文王》里聽到自豪;甚至在《豬娃情》這樣的俚語小調里,都可以聽出勸善的初衷。
西府人的感情是濃郁的,夸就把人往天上夸,罵就恨不得讓天下人都知道,還有刻薄點的人,拐著彎也要把人諷刺得抬不起頭。但西府人也是講道理的,不論是夸是罵是諷刺,歌謠里總要講清楚原因,這一切的評判標準就是依據周禮,仁、義、禮、智、信、孝、忠……一個人按照周禮做事就要夸,當你做了違反周禮的事情,就要做好挨罵的準備。久而久之,哪怕是個石頭心,每天這樣“灌灌耳音”,生活中也會逐漸向周禮的標準看齊。
簡單的歌詞,卻蘊含了群眾的智慧和周禮的光輝,西府歌謠,是周禮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乞巧歌女學藝
于虹
七夕月圓夜,姑娘唱首乞巧歌,想拜織女為老師,學會織花布、裁衣服、做茶飯。
我給七姐獻李子,
七姐教我蹬機子;
我給七姐獻掛面,
七姐教我紡線線;
我給七姐獻棗兒,
七姐教我縫襖兒;
我給七姐獻辣子,
七姐教我縫襪子。
——岐山歌謠《乞巧 歌》(節(jié)選)
據民間故事流傳,天上織女“年年機杼勞役”,善織“云錦天衣”,所以寶雞農人尊稱她為“巧娘娘”。織女是勤勞、靈巧的化身,農歷七月初七夜,穿著新衣的西府姑娘們坐在庭院中,唱著乞巧歌向天上的織女祈禱,乞求巧娘娘賜予她們聰慧的頭腦、靈巧的雙手。姑娘們期望巧娘娘教會她們做針線、織花布、繡花鞋、裁衣服、做茶飯,賦予她們“一雙好巧手”,表達了姑娘們學習各種技能的迫切愿望。
織女心靈手巧,從古至今,“乞巧”實際上是七夕的重要節(jié)俗,“穿針乞巧”則為其代表活動。在古代,每逢七夕夜,按傳統(tǒng),凡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其保佑自己心靈手巧,賦予自己出色的女紅技藝。她們手執(zhí)五色絲線和連續(xù)排列的九孔針(或七孔針、五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xù)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
岐山歌謠《乞巧歌》中,對巧娘娘的頭飾進行了描寫,贊巧娘娘的形象之美。姑娘們歌中的巧娘娘不僅擅長女紅、茶飯,而且文化素養(yǎng)好,在生活中也是個“樣樣活兒都不怕”的能干婦女。姑娘們在贊美巧娘娘的同時,也將對自我品德、技能的要求融入其中,巧娘娘成了姑娘們的榜樣。
好榜樣能帶來好的引導,另外一首岐山歌謠《巧婦歌》中寫道,“右手搖得車子轉,左手拽的是絲線??椀牟?,像綢緞,做的衣服荷花綻。捶捶漿漿還不算,你看她能干不能干,婆婆一看心喜歡……”可以看出,姑娘不論在結婚前后,只要心靈手巧、勤快肯干,大家都會喜歡她。
老情歌重情義
張瓊
在納鞋墊、做農活時,人們唱首酸酸甜甜的情歌,唱出有情有義的性情本色。
新修房兒萬丈高,
屋脊梁上曬胡椒,
莫把真情當假意,
莫把沉香當柴燒。
——鳳縣歌謠《莫把沉香當柴燒》
情歌是寶雞歌謠中滋味最悠長的一類歌謠,這些歌謠沒有洋氣時髦的詞匯,沒有復雜難學的曲調,也沒有故作矜持的表達,重點強調的是“情義”二字。
小伙愛護姑娘,唱道:“太陽當頭像把火,曬得賢妹沒處躲。我把草帽揭給你,叫它太陽來曬我?!逼拮铀寄钫煞?,唱著:“薅草想起我的郎,眼淚淌在鋤把上,有人問我哭啥子?石頭打在腳背上?!毙』铩⒐媚锍鰮衽紭藴剩骸熬锪锊灏训?,你是真情我才交,你是綾羅我才鉸,你是長香我才燒?!?/p>
這些酸酸甜甜的情歌,唱出了寶雞兒女重情重義的性情。詠唱愛情的歌謠在我市各縣區(qū)都有,尤其是鳳縣、鳳翔、陳倉區(qū)流傳下來不少情歌。以鳳縣情歌為例,鳳縣地處陜甘交界處,人們傳唱的歌謠受到了甘肅民歌的影響,曲調優(yōu)美,歌詞多用擬人、比喻等手法,展現人們對愛情的向往和贊美。
《寶雞歌謠集成》中收錄鳳縣情歌八十余首,歌中多次出現蒸饃、做鞋、納鞋墊等,創(chuàng)作者表達感情的方式很實在。丈夫出遠門,妻子就炒些炒面,給丈夫當干糧,于是有一首情歌叫《紅布一塊包炒面》。一份炒面、一籠蒸饃、一雙布鞋,變成了“紅娘”,傳送著彼此間的情意。
這些情歌透著勞動人民對待愛情的真誠態(tài)度:珍惜愛情、崇尚情義、同甘共苦。這種態(tài)度對于今人來說,很有教育意義。當今,有些人沒有昂貴彩禮不嫁女,有些人沒房沒車不結婚,講排場、講面子、嫌貧愛富等婚戀怪象層出不窮,種種行徑,與“情義”二字相去甚遠。傳唱、收錄、研究寶雞老情歌,其實也是對現今婚戀怪象的一種抨擊。
勸孝歌倡孝德
祝嘉
一首首勸孝歌勸告年輕人,行孝要趁早,修養(yǎng)自身德行,先從善待父母開始。
孝父母,生身本,
孝養(yǎng)父母根基穩(wěn)。
根本枯,枝葉落,
不孝父母家必敗。
——眉縣《勸孝俗歌》 (節(jié)選)
寶雞地區(qū)傳唱的孝歌是子女贊頌父母養(yǎng)育之恩所唱的歌兒。百善孝為先,按照人們的傳統(tǒng)觀念,評判一個人品德好壞、道德高低,首先要看他是否孝敬父母。西府地區(qū)尤為如此,數千年來,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子女對父母盡孝,這既是奉行道義、維護家庭關系,也是遵守社會秩序。因此,自古以來,西府地區(qū)就流傳著很多教人行孝的詩歌,直至今日,依然釋放著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詩經·小雅》中的《蓼莪》就是倡導人孝敬父母的名篇。這是一首兒子悼念父母的詩,前半部分追憶了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后半部分抒發(fā)了不能報父母深恩于萬一的痛苦心情。最為后人頌揚的是“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四句,意思是“父母生養(yǎng)我、撫育我、照顧我、掛念我,走到哪都抱著我。我想報答父母,但父母恩大如天,報也報不完?!逼渲小吧薄熬稀薄稗浴薄靶蟆薄伴L”“育”“顧”“復”“腹”九個動詞畫龍點睛,字字含情,聲聲如泣。詩的最后還提到了終南山,主人公欲登高抒懷,卻聽狂風怒號,只有獨自憑吊。
如今,西府民間常見的孝歌,內容大都是歌頌父母恩德,告誡子女行孝要趁早,如岐山的孝歌唱道“人在世上要學好,莫學南墻一棵草,日落西山霜打倒?!泵伎h的孝歌唱道“十個月,在娘腹,娘心懸掛憂難育。兒出世,娘命懸,一生九死難不難。”這些歌曲歌詞通俗易懂、曲調簡單易學、情感真摯濃烈,因此得以在農村地區(qū)長久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