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過年,年俗活動卻未必年年一樣。隨著時代發(fā)展,西府年俗活動也產(chǎn)生了變化:一些老年俗遠去,如貼門神、貼年畫、祭灶等;一些新年俗出現(xiàn),如旅游過年、微信拜年、網(wǎng)購年貨等;還有一些傳統(tǒng)年俗被傳承,如貼春聯(lián)、掃舍、祭祖、守歲等……不論西府年俗活動怎樣變化,都離不開一根紅線,即在歡樂祥和的過年氛圍中,凝聚著尊禮儀、互關(guān)愛、共團圓的溫暖光芒。這根由西府年俗禮儀擰成的感情紅線,將西府兒女緊緊地連在一起。
掃舍是掃陳布新的老講究,也是潔身治家的好風(fēng)尚。
張瓊
西府有民謠:“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蹦甑?,西府人家家戶戶都要打掃屋舍、洗曬被褥,扎扎實實地進行一次家庭大掃除,以清潔嶄新的家庭風(fēng)貌迎接新年。西府人掃舍這一年俗源于誰,存在了多久,沒人說得清,但人們至今仍在踐行這個老講究。因為它不僅有“掃陳布新”的寓意,還展現(xiàn)了潔身治家的好風(fēng)尚。
西府人把掃舍也叫掃年、掃塵?!皦m”與“陳”諧音,西府民間認為掃塵就是掃陳,年末掃塵有“掃陳布新”的寓意,把蛛網(wǎng)、垃圾、灰塵等不潔之物掃出門外,也就是把一切不好的東西從家里去除了。過年掃舍風(fēng)俗傳承已久,宋代書籍《夢粱錄》中描寫了人們掃舍的情景:“無論大小人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苯裉?,勤勞的西府婦女仍堅持這一風(fēng)俗,在新年到來前,將屋舍打掃得一塵不染。
提倡掃舍往小了說,是帶有吉祥寓意的年關(guān)清掃活動,往大了說,是一個人一個家庭潔身治家的追求。清文學(xué)家劉蓉的父親曾教育子女:“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國為?”由此引申出“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名句,提醒人們不要忽視清掃屋舍之類的小事。掃屋雖是小事,卻也彰顯了一個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做好生活中的小事,才能為做成大事打好基礎(chǔ)。
西周先祖也很重視清掃屋舍這件小事,周禮不僅規(guī)定了社會禮儀,對家庭生活禮儀也有所規(guī)范?!抖Y記·內(nèi)則》就是周代人家庭生活的一個指南,規(guī)劃了一個和睦家庭的一天。首先,兒子與媳婦在雞鳴時起床,穿戴整齊,把枕席收起來,打掃房屋和庭院等事宜。然后照顧父母洗漱、飲食等,并為父母清潔衣物。一系列細致而繁瑣的行為中,不難發(fā)現(xiàn)周禮對家庭成員的要求——孝敬父母、互敬互愛、清潔自律。早起清潔自我、掃屋掃院是第一件事,為家庭營造一個舒適清潔的氛圍。
或許,在西周人眼里,一個穿著邋遢、屋舍雜亂、不掃灰塵的人,很可能就是一個無禮的人。因為,一個人若不能潔凈自身和落腳之地,就很難引領(lǐng)良好的家庭風(fēng)尚,也就做不到所謂的修身齊家。
祭祖是感懷先人的情愫,也是家族觀念的強化。
李波
在西府農(nóng)村,有一個地方是人們辭舊迎新時總會去的,那就是祠堂或先人墓地墳頭。
在一些西府村落,每到年關(guān),在家族老者、長者的帶領(lǐng)下,男人們穿著妥當(dāng),成群結(jié)隊地往祠堂里走去,懷里帶著煮好的豬肉、雞肉、魚肉等,還要準備一瓶好酒,到祠堂里告知祖先這一年來家族的發(fā)展。這些祭奠先祖用的獻品,大多出自心靈手巧的女性之手,制作精良自不必說。
有的村落沒有祠堂,人們就去墓地為已逝的親人燒香磕頭,在先人墳前說說這一年的事務(wù)。離家遠的人則會在附近選擇一處地方祭祀親人,表達對祖先的思念??梢哉f,祭祖是春節(jié)期間一項隆重的民俗活動。新年到來之前,家家戶戶都要祭祖,一些大家族會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
人們在春節(jié)期間祭祀祖先,其實就是給祖先拜年。從古至今,祭祖的意義是慎終追遠,更希望后裔繁昌,所以行事之時嚴肅、隆重、恭敬、誠摯。除此之外,重視祭祀祖先,是中國古代禮儀的顯著特點。這是因為古人認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會教化功能,有助于培養(yǎng)家族成員的品德,加強家族成員之間的團結(jié)。
西府人尤其看重先人,祖先是不可侮辱和輕視的,由此形成牢固的家族觀念,不少村莊都是以家族聚居的形式出現(xiàn)的,村民出門就會遇見本家族的叔叔伯伯、兄弟姐妹。家族觀念如同一個紐帶,把家族里的兒女緊緊聯(lián)系起來,年末祭祖正是西府人家族觀念的一種強化,在祠堂或祖先墳頭,每一個本族兒女都要虔誠而莊重,有濃濃的家族歸屬感。這種家族歸屬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人們,多做對家族有益的事,少做有損家族名譽的事,不做對不起先人的壞事。
其實在這些功能之外,祭祖還表現(xiàn)出一種人類對自身發(fā)展的思考。在祭祖的時候,人們還有一種追根溯源的情愫包含其中,就是讓自己知道:我的到來,是有跡可尋的,我族后人的發(fā)展繁衍,也有我的努力辛勞在其中。
耍社火是祈福納祥、宣德教化的演藝活動,也是對古老文化的守望。
王星
每年春節(jié),陳倉區(qū)赤沙鎮(zhèn)的血社火都會火一把,有網(wǎng)友坦言:“這逼真的特效,比萬圣節(jié)的裝扮都厲害!”赤沙的血社火大有來頭,它是以好漢武松殺西門慶為兄報仇的故事為題材,表演內(nèi)容是用斧子、鍘刀、剪刀、鏈刀、錐子等器具刺入西門慶和其他壞人頭部,使社火的內(nèi)容恐怖血腥且十分逼真,又叫“快活”。所謂“快活”,意指鏟除了為非作歹的惡人后人心快活,具有懲惡揚善、威懾惡徒的作用,表達了老百姓懲惡揚善的樸素價值觀。
作為寶雞每年正月里的一項重要文化習(xí)俗,西府人對社火并不陌生,車社火、馬社火、背社火、高芯社火等已在本地延續(xù)千百年。寶雞社火以隴縣和陳倉區(qū)最具有代表性,其臉譜造型奇特,色彩質(zhì)樸粗獷,代表了西府社火的最高水準。
社火也被人稱為“射虎”,意為取正壓邪、祈福求祥。在古籍《周禮·地官·鼓人》中記載:“以雷鼓鼓神祀,以靈鼓鼓社祭?!痹倏础吧缁稹边@兩個字,郭沫若先生在《甲骨文研究》中解釋:“(甲骨文)土為社字?!焙唵握f,就是土地神。由此看來,“社”為土地之神,“火”能驅(qū)邪避難。土地是西府人賴以生存的家園,他們相信,有了“大地之神”的庇佑會風(fēng)調(diào)雨順、衣食無憂,故而土地被人供奉為神靈。后來,人們崇拜、祭祀社神的儀式,被代代相傳?!凹t為忠勇白為奸,黑為剛直灰勇敢;黃為猛烈草莽綠,藍為俠野粉老年;金銀二色色澤亮,專畫妖魔鬼神判。”這是高新區(qū)天王鎮(zhèn)曹家溝村畫社火臉譜藝人代代相傳的口訣。曹家溝村老藝人曹三信一直擱不下那桿筆,那桿筆畫的是老百姓對世事的看法,五彩顏料將人物的忠奸、善惡、美丑勾畫得淋漓盡致。
曹家溝村以馬社火聞名,這種表演表達的愿望是人畜平安、大吉大利。百年來,曹三信等老藝人對傳統(tǒng)技法的堅守,也是對古老文化和信仰的守望。隨著時間的推移,祭祀社神的日子,漸漸成了睦鄰歡聚的時光?,F(xiàn)如今,社火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shù),正在以一種新的形式,在西府大地上煥發(fā)出勃勃生機。
守歲是一種熬夜迎春的風(fēng)俗,也蘊含珍愛光陰的寓意。
于虹
臘月三十晚上,西府人習(xí)慣一夜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這一習(xí)俗被稱為“守歲”或“守夜”。“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作為新舊年的交替之夜,西府人對除夕夜格外重視,家家戶戶燈火輝煌,一家人歡聚在一起包餃子、開懷暢敘,直到零點點炮迎新,守歲結(jié)束。守歲不僅是一種新年習(xí)俗,也有珍愛光陰的寓意,并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
守歲習(xí)俗在西晉書籍《風(fēng)土志》中有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后來這一習(xí)俗逐漸盛行,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還寫了一首《守歲》詩:“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描寫了唐代宮廷中的守歲情景。
宋代蘇東坡在陜西鳳翔任職時,看到西府人守夜的情景,作了一首《守歲》詩:“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明年豈無事,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詩文最后流露出對光陰的珍重,明年怎么會沒事情做呢,唯恐光陰被虛度,要努力就從今晚開始吧,少年時光充裕,還有可夸耀的資本啊。
如今,大部分西府家庭仍保留守歲習(xí)俗,傍晚時,家家戶戶祭祖完畢,一家人共同觀看“春節(jié)晚會”?;蛘呷胰藝狼霸捈页#优o父母講一年來的生活情況,兄弟間互相聊聊工作,妯娌間聊孩子上學(xué),而孩子們則坐在一起玩游戲,大家盡情歡樂,直到天明。
不論是古人守歲時的感慨,還是今人守歲時的所思所想,守歲的含義基本未變,那就是對時間的珍視,既有對逝去的歲月惜別之情,又有對新年的美好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