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影音国产三区_精品国产女主播在线观看_国产在线观看片免费人成视频_亚洲欧美综合另类自拍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市情 > 歷史文化

西府俗語里承載的禮

來源:系統(tǒng)管理部 發(fā)布時間:2017-01-05 00:00

寶雞有很多流傳甚廣的俗語,或詼諧或押韻,讀來朗朗上口,認(rèn)真想一想,背后卻另有深意。這些俗語有的出自古時格言,有的則是人民群眾在勞動生活中自發(fā)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的勸人向善,有的諷刺小人。不論是哪種俗語,其實都傳遞著西府人亙古不變對美的追求,對禮的向往。

人心要實火心要空

陳亮

為人處世的道理在西府人嘴里往往是一些生動的比喻,比如人心要實,火心要空。

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生火了,不太懂。過去生火用的是柴,堆柴是個技術(shù),層層疊疊搭得像個空心塔,從底下用草引燃。熱空氣從塔心里迅速上升,冷空氣從四周補(bǔ)充進(jìn)來,燃燒需要氧氣啊,空心的柴堆結(jié)構(gòu),就會讓氧氣源源不斷地補(bǔ)充進(jìn)來參與燃燒,俗話說火借風(fēng)勢風(fēng)助火威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說,火心要空,空了才能燒得旺。人心要實,實了才能人氣旺。

自古以來人們都討厭耍奸溜猾的人,口是心非的人,虛情假意的人,這些癥狀一言以蔽之,就是不實誠。在西府民眾樸素的意識里,不管高低貴賤,實誠的就是好人,不實誠的就是壞人。3000年前在周的時候,老百姓都實誠,實誠到什么程度?連監(jiān)獄都不要,畫地為牢。犯了法的人恐怕不能算好人吧?但那時候連罪犯都實誠,地上畫個圈就是牢籠,也不用人看。所以,周的時候國民素質(zhì)已經(jīng)很高了,原因就是周講“禮”,從天子到百姓都講“禮”。有歷史學(xué)的專家認(rèn)為周最偉大的貢獻(xiàn)就是制定了禮樂制度,禮用來維護(hù)社會秩序,樂用來調(diào)和矛盾,社會穩(wěn)定矛盾少,人就變得實誠了。啥都按規(guī)矩來,不實誠也沒啥好處,白白讓人看不起。

人心要實是西府人的相處之道,農(nóng)村人說不了投桃報李的文言詞兒,但都知道借人一升還人一斗。直到現(xiàn)在還是這樣,村上誰家紅白喜事,大家都幫忙,也湊份子。如果以前自己家有事,人家給湊了十塊錢,現(xiàn)在人家有事就一定要湊得比十塊多!就這么實誠。

一句簡單的俚語,說的卻是西府人的價值觀,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一家有事大家?guī)停瑤投嗌俨恢匾?,重要的是要實心地幫?,F(xiàn)在好多人在城里創(chuàng)業(yè),有錢。但回老家過事兒還得規(guī)規(guī)矩矩,該出力出力,該上手上手,不能拿錢支使,否則會被村上人譏諷。你有錢我不眼紅,你沒吃的我分你一口,這就是實,是西府人的本分。

膠多不黏蜜多不甜

陳亮

西府人做事講分寸,這個分寸就是為人處世的“禮”。

朋友關(guān)系好,好到如膠似漆,就有長輩提醒:“膠多不黏,蜜多不甜。再好也要適可而止,不然因為互相過于親近反倒會產(chǎn)生矛盾?!?/p>

有的人愛恭維人,好話一說一籮筐。聽的人聽著聽著就聽出別的味道來了:“這夸得我都不是我了,想干啥?”于是揶揄對方:“膠多不黏,蜜多不甜。適當(dāng)?shù)墓ЬS是禮貌和尊重,過頭了就成糟蹋人了?!?/p>

還有的人愛好廣泛,但有時候過度沉迷,玩物喪志。朋友和老人就該勸了:“膠多不黏,蜜多不甜。干啥都有個限度,再好的愛好過度了也會傷人!”

更有貪得無厭的人,只想著多占便宜,結(jié)果偷雞不成蝕把米。別人譏諷:“膠多不黏,蜜多不甜。再好的東西也別拼命往家拿,遲早出事兒?!?/p>

諸如此類的事情,都屬于“膠多不黏,蜜多不甜”的范疇,意思已經(jīng)不言自明。

這句俗語實際上來自周克己讓人的傳統(tǒng),“虞芮之訟”的故事里說,這種品德在周代已經(jīng)是每一個百姓的自覺。

故事說古時候虞芮兩國的國君爭田地,爭執(zhí)不下去找西伯侯姬昌評理。那時候的國君其實就是采邑主,管地方不大,所以得爭,這關(guān)系到收入。西伯侯就是后來的周文王,那會兒還是諸侯,因為公平仁德名滿天下。這兩個國君約好一起來到周的土地,見這里的人民謙恭禮讓,田地中間互相讓一點留出邊界,人和人走對面互相讓路。兩人就不好意思了,周的老百姓都沒有這么錙銖必較,咱倆還是王,回吧,別丟這人了。

謙恭禮讓的人,想必不會好到不分里外,關(guān)系再好也別干涉人家的事兒,這是朋友的尺度。謙恭禮讓的人,不會無邊無際地恭維人,見賢思齊就行,一個勁兒說好話,必定言不由衷,這是社交的尺度。謙恭禮讓的人,更不會損人利己。傳統(tǒng)的中國人,特別相信一個道理——啥事都欠點,比做足了強(qiáng),這是做人的道理。于是就有一個很有名的句子流傳下來:留有余,不盡之巧以還造化;留有余,不盡之祿以還朝廷;留有余,不盡之財以還百姓;留有余,不盡之福以還子孫。

寧給高人牽馬拽鐙不給小人參謀定計

張家旗

在西府有個俗語,叫“寧給高人牽馬拽鐙,不給小人參謀定計”。這個“拽”字在方言中發(fā)“綴”音或“炊”音,老人教育年輕后生時常說這句話。

這個俗語出自古代格言“寧為君子牽馬墜鐙,不與小人提靈長智”,表達(dá)了西府人淳樸而堅定的價值觀:向往品行高潔的,唾棄德行敗壞的。再往深里說的話,這句俗語其實體現(xiàn)了三句話:“良禽擇木而棲”“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唐朝名將,千陽人段秀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段秀實自小就因孝得名,參軍后立下赫赫戰(zhàn)功,授任涇州刺史。公元783年涇原兵變,長安被叛臣朱泚占據(jù),德宗逃往奉天。朱泚派人傳召段秀實,希望段秀實為他效力,卻被段秀實拒絕,但朱泚并不死心,直接派人劫持了他。段秀實對家中人說:“國家有患,吾于何避之,當(dāng)以死徇社稷;汝曹宜人自求生?!敝鞗亗髡俣涡銓嵓捌渌松套h稱帝事宜,段秀實突然站起來,奪去旁人的象牙朝笏,往朱泚的臉上吐口水、呵斥,并用朝笏擊打朱泚。朱泚匍匐著逃走,段秀實則被圍上前來的朱泚黨羽殺害。段秀實的這一義舉被西府人傳唱至今。

有人說,西府人“認(rèn)死理”,其實西府人“認(rèn)理”是因為“尊禮”。“禮”中要求的,就是西府人尊重遵守的,當(dāng)你的言行不符合“禮”時,西府人絕不會理你,有時還要用“羞你先人咧”來嘲諷你。他們不介意為高尚的人鞍前馬后,吃苦效力,因為這樣無愧良心,無愧于“禮”,歌謠中不也這么唱的:“世上事兒無貴賤,口里要吃良心飯”。但當(dāng)不符合“禮”的行為出現(xiàn)時,西府人就恨不得用唾沫星子砸穿對方的臉,就像尊禮的段秀實完全看不上不尊禮的朱泚一樣。雖然段秀實最終被殺害了,但西府人的這種價值觀卻始終沒有變過。

寧愿當(dāng)面挨頓罵不要背后說瞎話

張家旗

西府人脾氣直,做事直,說話更直,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就是錯的。你不講禮或是做錯了事,我忍不了,非要當(dāng)面說出來才行。難怪村里人打小就給娃娃說:“寧愿當(dāng)面挨頓罵,不要背后說瞎話?!?/p>

西府人如此直,是因為心中有禮。扶風(fēng)人申屠剛就是典型的西府人。王莽專政時,沒人敢觸他霉頭,時任丞相的申屠剛覺得王莽有違禮法,就要給王莽講禮。他對王莽講周公輔佐成王的故事,勸諫王莽還政朝廷,結(jié)果被王莽趕走了。后來申屠剛給大軍閥隗囂辦事,隗囂想背叛漢朝,這么不講禮的事,申屠剛當(dāng)然不能忍,于是又跑去給隗囂講禮。隗囂沒聽,申屠剛脾氣上來了:你不講禮,我還就不跟你干了。于是申屠剛就回家了。后來劉秀建立了東漢,邀申屠剛回去做官,按說天下第一人請他回來做官,他該感恩戴德才對。但申屠剛行事講的是禮,于是當(dāng)劉秀做出不講禮的事兒時,申屠剛毫無意外地發(fā)火了。劉秀當(dāng)時想出游,申屠剛不許他去,說“隴蜀未平,不宜宴安逸豫”,劉秀不聽,申屠剛直接把頭塞到輪子里。于是,劉秀到底沒有“游”成。

申屠剛為了講禮,挨了不少罵,吃了不少苦,但他仍然堅持當(dāng)面直諫,因為他知道,循禮而行,便問心無愧。同樣的情況,還出現(xiàn)在扶風(fēng)人班伯的身上。班伯入宮進(jìn)謁時,看到漢成帝劉驁正與人歡飲。這么不講禮的事你皇帝也能干得出來?班伯生氣了,就死盯著旁邊屏風(fēng)上的商紂王與妲己夜飲圖看。不但看,他還當(dāng)著皇帝的面將他訓(xùn)斥了一頓,最終,劉驁只好怏怏不樂地下令撤席。

西府人這么干,不是“不分眉眼”,而是因為他喜歡你,不忍心看著你走歪路。當(dāng)面說你,你罵我一頓不要緊,只要你能意識到這事兒不合禮,能改正就行,同時,當(dāng)面直說也符合禮的要求。作為頂天立地,一口唾沫星子在地上砸個坑的西府人來說,背后說人這種事,他們才不屑于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