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眉縣斜谷曾有全國第二大造船廠估計許多人會質疑,因為當?shù)厝思葻o口傳,更不見于縣、府、州志記載。然而“斜谷造船務”在蒼茫的歷史中宛如一個漸行漸遠的背影,常閃現(xiàn)在史志的文字縫隙,讓人遙望。
在《宋史》《包拯集》《陜西通志》中均收錄有宋仁宗慶歷年間的一份公文奏表。這份奏表是由當時陜西轉運使包拯寫于宋仁宗慶歷七年四月至八年五月間,即《請權罷陜西州軍科率》。撰寫人包拯是北宋名臣,也就是戲曲里及民間所稱的“包青天”“包公”。他在《請權罷陜西州軍科率》中記述:“鳳翔府斜谷造船務每年造六百料額船六百只,方木物料等,自來分擘與秦隴鳳翔府諸處采買應付?!边@段記載給我們提供了兩個方面的信息:首先,宋仁宗慶歷年間,在鳳翔府斜谷有“斜谷造船務”?!傍P翔府斜谷”,即今眉縣齊鎮(zhèn)斜谷村周邊地區(qū)。據(jù)北宋地理總志《元豐九域志》載:“眉,府(鳳翔府)東南一百里。五鄉(xiāng)。虢川、斜谷、清湫、橫渠四鎮(zhèn)?!薄靶惫取碑敃r屬于眉縣的一個“鎮(zhèn)”。宋代的“鎮(zhèn)”是指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的人口聚集區(qū)??梢?,在宋時,“斜谷鎮(zhèn)”確有一個“斜谷造船務”存在。其二,“斜谷造船務”“每年造六百料額船六百只”。也就是說每年的造船量是“六百料”的船“六百艘”。所謂“料”,是指造一艘船所用的物料,后來轉用為載重計量與船舶設計標準。北宋科學家沈括曾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今人乃以粳米一斛之重為一石,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彼未d重以米石為標準,米一石為92.5宋斤,合今55公斤,即為一料。所謂“600料”即每艘船的額定載重量為33噸。查史料可知,在北宋相當長的時間里,除鳳翔府斜谷造船務外,其他船場所造的漕船多為載重量300~500料(即16~27噸)的船只,而斜谷造船務每年額造600艘船,均為600料(載重為33噸)。這個載重量在當時為全國單船載重量之冠。從以上兩個方面的信息,我們不難看到昔日“斜谷造船務”那遙遠、滄桑、高矗的背影。
北宋時期,全國有十幾家官方大船場,多分布在南方,北方大型船場只有“鳳翔府斜谷造船務”一家。選擇斜谷作為造船廠地址,正因為斜谷緊靠秦嶺,木材資源豐富,同時這里水陸交通便利,可以依托“斜谷水”通于渭河上下,遠及黃河流域,以至大海。
“鳳翔斜谷造船務”是當時陜西路(“路”相當于現(xiàn)在的省級行政區(qū)域)的“國有企業(yè)”。宋元時期的馬端臨在其《文獻通考》中有這樣一組數(shù)字記載:“諸州歲造運船,至道末(即997年)三千三百三十七艘,天禧末(1020年前后)減四百二十一。虔州(今江西贛州)六百五,吉州(今江西吉安)五百二十五,明州(今浙江寧波)一百七十七,婺州(今浙江金華)一百三,溫州一百二十五,臺州(今浙江臨海)一百二十六,楚州(今江蘇淮安)八十七,潭州(今湖南長沙)二百八十,鼎州(今湖南常德)二百四十一,鳳翔斜谷(今陜西眉縣西南)六百,嘉州四十五?!庇纱丝梢?,北宋時期,全國所有造船場中,斜谷造船務的生產(chǎn)量排行第二(年額產(chǎn)600艘),“僅盾虔州(年額產(chǎn)605艘)之下”;慶歷年間,年造船總量為3000艘,從包拯奏表中的記述看,斜谷造船務不僅生產(chǎn)的是大型船只,而且數(shù)量占到當時全國造船總量的五分之一。也就是說,在大宋朝江河湖海奔忙的船只中,每5艘就有一艘來自于“鳳翔斜谷造船務”。我們可以想見“鳳翔斜谷造船務”當時舉足輕重的生產(chǎn)地位和恢宏的規(guī)模以及高超的造船技術。
大規(guī)模的造船量,必然要用到大量的木材原料。到了北宋慶歷年間,“鳳翔斜谷造船務”采買原料的經(jīng)費因為鳳翔府和隴州的拖欠常常不能到位,因此造船的材料供應出現(xiàn)了問題。包拯到“鳳翔斜谷造船務”詳細了解情況,認識到“若稍不行寬恤,則疲困之民無保全之望”。于是他向朝廷上呈奏表,請求朝廷減輕老百姓的重負。這就是包拯的《請權罷陜西州軍科率》的基本內容。宋仁宗很快批準了包拯的奏表,下旨“罷秦隴所科斜谷務造船材及罷七州所賦河柱竹索皆數(shù)十萬”。
通過零星資料的記載,我們看到了一段段塵封往事。不管是什么原因讓歷史忽視了“斜谷造船務”,但這個北宋年間的第二大造船廠在包拯的奏表里,如一縷陽光從一罅縫隙間透了出來,讓我們依稀看到了它曾經(jīng)的恢宏?!靶惫仍齑瑒铡苯ㄓ诤文?,又停產(chǎn)荒廢于何時?沒有確切的史料可以回答。此刻,我站在斜谷這個古風古意的地方,仿佛看見一艘艘大木船,正向著遠方地平線駛去,隔著寬闊的水面,“斜谷造船務”字樣的旗幡在風中飄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