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三年(620)
分岐山縣地置圍川縣(今扶風縣)。
貞觀元年(627)
靈臺縣并入麟游縣。
分天下為十道。岐、隴二州屬關內道,鳳州屬山南道。
貞觀五年(631)
九月,太宗命修復仁壽宮,并改名九成宮。自次年唐太宗李世民曾多次幸臨九成宮。
貞觀七年(633)
分岐山、扶風兩縣地置岐陽縣。
天文學家李淳風改造渾天黃道儀成。
貞觀八年(634)
圍川縣改名扶風縣。
貞觀二十一年(647)
廢岐陽縣。
永徽五年(654)
閏五月,扶、岐大水成災。麟游山洪沖擊萬年宮(永徽二年九月改九成宮為萬年宮),死縣民及衛(wèi)士3000余人。
恢復岐陽縣置。
龍朔二年(662)
佛指骨由洛陽送歸法門寺地宮,并詔令重修法門寺塔。
咸亨四年(673)
九成宮太子新宮告竣。高宗賜宴五品以上宗室于是宮。
永隆二年(681)
關中旱,又遭風、蝗、雨等災,死者甚多。此后,旱災頻頻。
開元二十一年(733)
關中久雨害稼,谷貴。
分天下為十五道,本區(qū)屬京畿道。
開元二十五年(737)
農業(yè)豐收,谷賤傷農。乃于關中行和糴法。以比時價高二三成之價收買都畿、京畿粟各數百萬斛,并停運當年江淮應輸京師之租,從此關中蓄積充足。
天寶十五年(756)
安祿山軍破潼關,入關中。六月,玄宗出逃至岐州,后由陳倉經河池入蜀。虢國夫人逃到陳倉(今寶雞市),被殺。
至德二年(757)
二月,肅宗李亨自靈武(今寧夏境)至雍。授太子天下兵馬大元帥,郭子儀為天下兵馬副元帥,以討賊亂。
六月,杜甫從長安至鳳翔。
十月,肅宗回長安,詔免鳳翔五年賦稅。
是年,陳倉縣改名寶雞縣。分雍縣置天興縣,雍縣改名鳳翔縣。
十一月,玄宗李隆基途經鳳翔于十二月返長安;以鳳翔為西京。
寶應元年(762)
鳳翔縣并入天興縣。
廣德元年(763)
吐蕃聯合黨項、吐谷渾、氐、羌20余萬眾,入大震關,破長安城。后退出長安攻鳳翔城,不克,復撤至隴關以西。
大歷三年(768)
吐蕃圍靈州。鳳翔都將李晟出大震關,至臨洮,屠吐蕃定秦堡。
大歷十二年(777)
宰相元載(岐山縣人)被殺。吏部侍郎楊炎(天興人)以載黨被貶官。
建中四年(783)
段秀實(今千陽縣人)在京師以象笏擊朱,被殺害。
興元元年(784)
李懷光叛,唐德宗奔梁州(今漢中)。不久長安收復,德宗由興元出褒斜道至鳳翔。
貞元三年(787)
吐蕃軍侵擾隴州,大掠陽、吳山、華亭。連營數十里,驅丁壯萬余人去安化峽西為奴。途中哭絕投崖者千人。
貞元六年(790)
迎岐山無憂王寺佛指骨進宮,又送各寺供人瞻禮,費用無數。
貞元十三年(797)
正月,鳳翔節(jié)度使邢君牙奏請于隴州西70里筑永信城,以防西戎。
元和三年(808)
華亭縣并入源縣。廢岐陽縣,其地并入岐山、扶風二縣。
元和十四年(819)
迎法門寺塔“佛指骨”到京師,歷送諸寺,供人瞻禮。
宣宗大中三年(849)
十一月,朝廷命封敖整修斜谷舊道。
咸通十四年(873)
三月,詔長安僧人于法門寺迎佛骨至京師;京城至寺三百里間,車馬日夜不絕。
廣明元年(880)
黃巢在長安稱帝,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僖宗離長安走興元。鳳翔節(jié)度使鄭畋為緩兵之計,逆順農軍。
廣明二年(881)
黃巢將尚讓等攻鳳翔,鳳翔節(jié)度使鄭畋設伏岐山縣龍尾坡,尚讓大敗,死二萬余。
鳳翔行軍司馬李昌言逼走鄭畋,李為鳳翔節(jié)度行營招討使。
光啟元年(885)
十二月,李克用進逼京城,僖宗與十軍兼十二衛(wèi)觀容使田令孜奔鳳翔。
光啟二年(886)
田令孜劫僖宗至寶雞,再走興元。
朱玫于鳳翔擁襄王李監(jiān)國,送之還長安。
光啟三年(887)
六月,鳳翔節(jié)度使李昌符與神策軍沖突。八月,李茂貞奏報隴州剌史薛知籌以城
降,斬李昌符,滅其族。朝廷以李茂貞為鳳翔節(jié)度使。
天復元年(901)
進李茂貞岐王。
護軍中尉韓全晦(宦官)劫唐昭宗至鳳翔。
朱溫入京師,進至鳳翔,旋移兵取州。
天復二年(902)
朱溫再至鳳翔,圍城。是冬大雪,鳳翔凍餓死者不計其數,市中賣人肉。
天復三年(903)
李茂貞殺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韓全晦及宦官72人,與朱溫和解。昭宗入朱溫營,還長安。